当前位置:云南百姓生活网 >> 财经 >> 文章正文

塑料之乡“贫瘠”塑料限令前夕:可降解塑料成本翻了三倍 一天30个电话没有订单

发布于:2020-12-25 被浏览:3426次

根据欧美的经验,在“塑料禁令令”下,可降解塑料包装取代一次性塑料包装是大势所趋。但在巨大的风口下,很多大中小塑料企业在继续生产淘汰的一次性塑料产品的同时,不得不“刹车”——,同时敏锐地察觉到可降解风口真的来了。

壳牌金融原始产品

记者彭硕

编辑王金玉

30多个“塑料禁令令”被拍,中国塑料之乡安徽桐城徘徊在十字路口。

从80年代涉足塑料制品,到上千家企业发家致富,几十年来塑料限制在这里并不陌生。只是这一次,当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最后期限临近时,就会成为小镇的焦点。

“如果你现在转,你做不到。没有命令就转,会死,不转就没单子做。”。一个在桐城从事塑料行业多年的企业主,无法掩饰内心的纠结。

这种“观望态度”已经成为塑料之乡很多企业主的一个缩影。

在桐城市最大的塑料袋生产基地新都镇,新京报壳牌金融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被改造的塑料企业寥寥无几,到处都是家庭作坊,像往常一样日夜忙碌。根据欧美的经验,在“塑料禁令令”下,可降解塑料包装取代一次性塑料包装是大势所趋。但在巨大的风口下,很多大中小塑料企业在继续生产淘汰的一次性塑料产品的同时,不得不“刹车”——,同时敏锐地察觉到可降解风口真的来了。

“市场会很大,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就像赌博一样。”当地一位企业主说。这一转折被一些人视为80年代签订合同责任书的小岗村村民。

店后面是新都镇的纸杯生产车间。

01

禁塑大限:小作坊不打烊,大厂“订单荒”

有企业20多台机器一两台开工,“怕禁塑令严格实施,普通一次性塑料也不敢多存”

桐城离安徽省会合肥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桐城派故里的称号,一度让它声名鹊起。但近年来,往往是“塑料之乡”和“大部分塑料袋”的标签把它推向舞台。

沿着206国道从桐城市中心开下去就是新都镇,那里的包装产品最集中在桐城。塑料制造企业一路散落在道路两旁,却没有进村,塑料“重要城镇”的影子慢慢划过眼前。

“你来找我们(采购)是对的。我们镇是两步走的塑料厂。”。壳牌金融记者刚入驻新都镇做买家的时候,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吹嘘当地的行业。

在一条名叫凤凰路的街道上,壳牌金融的记者每隔几户就能看到一家塑料加工厂,镇上“留厂”和“厂后厂前店”的生产车间比比皆是。白天临街的店铺楼下和院子里都有塑料印刷机或吹塑机,人们等待机器自动将塑料制品一件一件送出,然后整理包装。

这些小作坊大多没有名字,周围的人习惯性地称其为“某家之主”,大多24小时轮班工作。即使灯光渐渐熄灭,整条街的店铺也开始关门,不远处依然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商家。有些人没锁门,不时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其他人干脆打开门,只留下一个老人看守。侧面可以看到一捆捆的塑料薄膜和不断印染、切割和运转的机器。

镇上的一个家庭仍然在晚上生产机器。

据镇上居民说,这些小作坊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环境风暴叠加在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上,让很多企业难以维持运营,否则场面会更“热闹”。

新都镇镇长许亮生告诉壳牌财经记者,今年有200多家企业被关闭整顿,到年底将有100多家企业被关闭整顿。即便如此,新都镇的塑料产能在全国塑料行业还是首屈一指的。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桐城的村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塑料制品业务。现在,该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塑料袋生产城市。根据企业调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全市注册塑料相关企业8000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3家。

“新都镇供应全国大约一半的塑料袋。目前,桐城市的塑料袋产能约占全国市场的60%,新都镇的产能占桐城市的80%。”许亮生说,这一比例并没有随着塑料车间的关闭而下降。“只关闭了部分小工厂,部分符合环评资质的大工厂扩大了生产,整体产能增加。”

标签: 塑料 塑料袋 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