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一片混乱?事实上 总部的问题更严重
12月25日,平万发表文章揭露特斯拉在中国的混乱局面,引发科技媒体与行业巨头的舆论大战,也向公众曝光特斯拉中国的“高管三人组”。
其中,朱晓彤备受关注。自从加入特斯拉以来,他像火箭一样的晋升与范姜不相上下。
2014年4月,朱晓彤正式加盟特斯拉,担任特斯拉中国超级充电站项目总监;短短8个月,接手中国销售,担任中国区总经理;2018年,任宇翔调回美国后,朱晓彤晋升为特斯拉亚太区副总裁,主管亚太区和上海超级工厂;2019年6月,特斯拉决定废除亚太地区,新成立大中华区。朱晓彤被任命为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直接向马斯克汇报。
平万在文章中说,朱晓彤和陶林在特斯拉中国员工和特斯拉美国总部之间建立了一道“墙”。在这道“墙”下,特斯拉中国成为了一个劳动中心和利润中心,一个只看重销售而忽视质量的部门。
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国内消费者对特斯拉中国工厂使用不合格零件生产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感到不公平,认为这是国外巨头一贯的傲慢。事实上,这些混乱已经成为特斯拉总部的普遍做法。
朱晓彤迎合、抄袭马斯克,却得知特斯拉总部的“缺陷”,这恰恰是特斯拉本土化不成功的外在表现。
重产能轻质量?
特斯拉中国高管与媒体之间的舆论争议并未平息。此时,马斯克给员工的最新邮件仍然表示,公司仍有望实现到2020年交付50万辆汽车的目标,这要求大家“全力以赴”。换句话说,特斯拉今年的产能和交付都跟不上,你要努力。
事实上,马斯克鼓励员工冲刺销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2月中旬,马斯克告诉员工,特斯拉第四季度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要千方百计增产。
在马斯克看来,消费者为了更早的取车,愿意忽略车辆的质量。因此,“重产能轻质量”的理念自上而下弥漫在特斯拉的心中。事实上,朱晓彤选择降低特斯拉中国的质量标准是为了完成输出,这与马斯克坚持“发布不能晚于测试”没有什么不同。国内消费者抱怨特斯拉做工差,国外消费者更不满意。
11月,美国《消费者报告》发布年度汽车可靠性调查,特斯拉在26个汽车品牌中排名倒数第二。另一家研究所J.D. Power也对特斯拉进行了负面评价。在其《2020年新车质量研究报告》中,特斯拉以每100辆车250次故障排在最后。
此前网上流传特斯拉内部邮件泄露,显示特斯拉2012年量产S型电池存在安全隐患,但马斯克仍交付车辆。
片面追求产能和销量,从朱晓彤到特斯拉中国的管理层,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工厂工人身上。早在去年,特斯拉员工就爆料称,特斯拉为了实现生产目标,要求员工在苛刻的条件下工作,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强迫员工走捷径,简直就是“生产地狱”。今年旧金山湾区媒体《旧金山周报》也发表了一篇报道,指责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卫生、安全、防疫和工作条件差,员工称之为“现代血汗工厂”。
朱晓彤和马斯克本质上是同一类人。在成为大中华区总裁之前,他曾经对媒体说:“马斯克是一个直爽甚至童心未泯的人。他意志坚定,要求高,所以很难。如果他是个很软的人,我不想和他合作。”。朱晓彤的前团队成员也用夏普来形容他的工作风格。
在平万的文章中,朱晓彤被确定为“承包商”的管理风格,这种管理风格在特斯拉中国是从上到下传播的。
马斯克不需要公关,朱晓彤没有公关
2019年12月,朱晓彤决定将北京办事处迁至上海,只留下北京的部分职能人员,包括公关、政府关系、法律事务等。其中,法务部曾经是朱晓彤最不喜欢的业务部门之一,公关是特斯拉中国最弱的一个。
几个月前,拼多多私下卖给特斯拉,朱晓彤号召全体员工行动起来,转发朋友圈,参与留言,举报虚假信息。一次清晰理智的舆论攻击,突然被抢了主动权。
这一次特斯拉中国高管只会在社交平台上大喊大叫。
不注重公关,似乎是特斯拉内外一种默契的“规则”。在过去的一年里,特斯拉的公关团队几乎销声匿迹,很少回应媒体的询问。直到10月,据外媒electrek报道,特斯拉彻底解散了在美国总部的核心公关团队,成为全球汽车厂商乃至科技公司中第一个不与媒体沟通和打交道的“异类”。
马斯克本人一直对媒体不满,有偏见。自从特斯拉成为媒体的“宠儿”,马斯克的日常任务之一就是与彭博、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主流报纸“互相交叉”。后来他在职业记者面前总是输,他活跃的舆论场被转移到推特上。
公关团队的解散带有马斯克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与他一贯特立独行的越轨行为并不冲突。但让外界疑惑的是,为什么特斯拉中国要效仿马斯克无视PR的做法,导致公司在一次又一次的舆论战中失利。毕竟马斯克自带热度,只要不乱说话就可以在Twitter上发出声音,传播效果不比专业公关策划差,但是朱晓彤没有这个资本。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林曾回应说,我们不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营销和公关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更注重生产优质产品和创新。但是国产特斯拉的品控能力太差,这句话很难让人信服。
追根溯源,这是国外科技巨头进入国内市场的通病。他们不仅很少在危机舆论面前主动出击,甚至对国内媒体的态度也过于冷淡和傲慢。比如苹果在上海的公关团队,几年来名存实亡。2013年3.15晚会曝光后,苹果一直守口如瓶,直到主流媒体纷纷炮轰苹果。
特斯拉在中国“消失”的PR,无非就是这个。特斯拉在资本市场幸灾乐祸的时候,领导高昂的头是不会轻易低下的,他忘了自己头上的光环是从哪里来的。
本土化和国际化,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在特斯拉进入中国之初,马斯克就表示,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市场,贡献三分之一的销量,而帮助马斯克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人选无疑是朱晓彤。最初几年,特斯拉进入国内市场并不成功。2015年特斯拉累计年销量再创新高,超过原销售目标,但今年国内销量特别差。
当时国内市场的销售业绩不理想,已经成为特斯拉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的最大障碍。但特斯拉现在能否实现50万辆的销售目标,取决于国内销量,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朱晓彤。
2019年,特斯拉中国组建了以朱晓彤、王皓、陶琳为核心的全新管理层。相比曾在硅谷担任雨信和雅虎等公司高管的“空降士兵”任宇翔,特斯拉中国在中国朱晓彤显然更有经验。他上任后,特斯拉开始大规模门店扩张,计划落户盐城、南宁、湖州、台州、临沂等45个城市。
为了满足店铺扩张的需要,特斯拉加快了汽车销售工程师的招聘,创造了当天招聘、第二天入职、第三天参加强化培训的记录。虽然新人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曾经在保险销售、信用卡销售、课程销售等行业工作过,但从今年的销量来看,他们的销售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
在朱晓彤的大力个人管理下,特斯拉在R&D的本地化进程大大加快,生产和销售,这让他在马斯克面前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但特斯拉中国不是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而是为了追求特斯拉总部提出的销售目标,这可能会让特斯拉重蹈跨国巨头进入国内市场水土不服的覆辙。
过去,谷歌、Facebook、微软等硅谷公司进入中国,不喜欢根据国内用户的习惯和偏好调整核心产品和商业模式。他们认为构建一个优秀的产品就足够了。相反,互联网思维的渗透使得创业公司非常重视用户反馈,善于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产品。
特斯拉中国已经尽力吸取教训,但是忽视国内用户的问题并没有改变。举个例子,如果软件是本地化的,只要和一群Model 3的车手聊聊,就会发现关于汽车导航的吐槽数不胜数。特斯拉中国不重视软件本地化是导航功能难以使用的根本原因。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和多媒体功能的表现也归功于特斯拉的定位能力。
特斯拉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更注重销售,而不是产品本身,归根结底,这符合马斯克提高销售的总体目标。
“一辆车的品控并不决定其市场表现”,特斯拉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但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用户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劣势。用户的容忍度不是无限的,竞争对手也在追逐,但巨头们的“愚蠢”往往“永远结束”。希望特斯拉不要这样。
斜路、互联网与科技界新媒体。微信同名微信官方账号: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不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转载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