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南百姓生活网 >> 生活 >> 文章正文

杨成福的实战功夫怎么样?40岁大器晚成 却被饭量害了!

发布于:2020-11-20 被浏览:3212次

前几天我们第一次瞥见武术传播的历史,简单介绍了中国传统太极拳杨式的创始人杨鹿晗,以及中国传统太极拳杨式的第二代传人和杨半侯两位著名武术家的实战技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前面复习)。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这位著名的历史武术大师,他也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杨式的传人。他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杨式的第三代传人——杨承福。

杨成福老师1883年7月11日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父杨鹿晗、叔叔杨半侯、父亲杨健侯和哥哥杨少侯都是中国传统武术史上一种传统太极拳的著名艺术家。而且,他们每个人在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上都达到了高超的造诣水平。

杨成福也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杨式的传人,他在拳击方面自然很有造诣。至于杨成福的实战技巧?或者说杨成福的实战能力到底有多强?接下来,边肖会给你仔细分析!

首先,根据杨成福的习武简历。

杨成福从小就和父亲杨健侯一起学习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只是因为杨健侯性格温和,他老人家年轻时在杨鹿晗老老师的监督下经历了一次极其艰难的“魔鬼训练”。因此,深知运动之苦的杨健侯,对自己的小儿子杨承福,确实放松了一点。

结果杨成福年轻的时候,虽然会按照杨家祖传的规矩天天练拳,但远没有杨健侯和杨半侯年轻时那么刻苦。就这样,1912年,29岁的杨成福也在北京中山公园建立了自己的拳坛,开始收徒。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杨式的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剑、剑、枪等。如果有人想学习“抚摩散手”或“贴刀棒”等特殊技能,只能在阳服拳馆(主要由杨健侯教授)咨询。

直到1917年,杨健侯病危时,他的父亲才向他的小儿子杨成福表达了他的忧虑,并斥责他年轻时从不努力学习武术。如果这一次他死了,又会有一个师傅上门来叫板,那么杨家公老公的名声就毁在他手里了。

听了父亲的话,杨成福立刻发誓以后要加倍努力学习武术。之后,杨成福在杨健侯死后真正开始闭门苦练。当时34岁的杨成福曾经以每月6大洋的价格雇佣活人做“桩”。

简单来说,历史上学习传统武术的名家,大多在练拳时以木桩或石碑为目标(这种行为称为打桩)。而杨成福以活人为目标拼命的修行方法,在武术史上被称为“打活桩”。

就这样,杨承福每天顶着一根白蜡棒(粘劲)和一个人堆刻苦练习,反复学习杨健侯传授的内功。终于,在隐居六年后,杨承福终于达到了内功通灵的境界(其具体表现就是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人击倒2尺之外)。

毕竟可人堆不是什么有特长的武术家。当时心里还有些忐忑的杨成福,就去拜见了吴,这位著名的老师也在北京天坛教拳击太极。简单的换手之后,杨成福明显意识到自己的功夫真的进步了不少。已经是1923年了,杨成福40岁了(可以说传统武术史上很少有著名的武术家)。

其次,从杨成福的实战案例来看。

至于杨成福的实战案例,其实从他40岁重新开门开始,北京就有很多人来咨询。伟大的拳手杨承福自然来网,大部分挑战者基本被击败。甚至,还有一些功夫不到家的杰克被杨承福的空拳击飞出去数丈,一路倒向了杨府的城门之外。从那以后,杨成福也开始在北京成名。

不过据说当时来挑战的众多名家中,真的有两个人和杨成福的功夫不相上下。第一个是河北省香河县的张修林。他的功夫是通痹拳(所谓的“臂圣”)。第二个老师是孙鲁堂,既有形意拳,又有八卦掌。她因体型小、重量轻而被武术界称为“活猴子”。

杨成福与张修林、孙鲁堂比试后,三人结拜为兄弟。由此可见,他们对彼此的功夫是非常欣赏的。

值得一提的是,杨成福虽然很胖(晚年体重达到288斤),但体态和步法还是一如既往的灵活。据说,当杨成福和陈微明有一次将手推上楼时,陈微明像一只断了的风筝一样朝窗户飞去,杨成福突然变得很有力气。

在弟子们目瞪口呆的时候,杨承福一步就跳到了窗边,抓住了陈微明的脚踝,轻喝一声把他拖回了窗边(姿势的快慢可见一斑)。

唯一遗憾的是,53岁的杨成福于1936年突然去世。至于具体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靠谱,一般的看法是杨成福的早逝是他的胃口造成的。

因为,杨成福年轻的时候,每天都要在运动上花费大量的体力。比如他每天要摇200次白蜡杆,每天要刷200次杆。连站堆都要坚持3根香的时间。所以杨成福从小胃口就很大(据说要吃山东省沂水县高庄镇的30个馒头,猪蹄一只,家禽一只)。

直到杨成福成名,他的训练强度明显下降,但食欲却从未下降。另外,他喜欢吃肉,讨厌吃蔬菜,以至于体内没有热量消耗的地方,他的胆固醇和血脂必然会升高。最后很有可能是因为长期高血脂导致的心脏病突发猝死。

(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来自《南山论历史》的媒体平台。作者培养创造不易,必然要追根溯源到底。)

标签: 太极拳 功夫 京城